西柏坡红色培训基地欢迎您!
报名热线:
寻根西柏坡李家庄:新时代统战干部的精神洗礼与使命传承
发布时间:2025-04-02初春时节的太行东麓,滹沱河水裹挟着历史的回响奔涌向前。在西柏坡红色教育基地的巨型党旗下,一群衣着整齐的统战干部整齐列队,胸前的党徽与基地广场上的 "新中国从这里走来" 金色大字交相辉映。这场以 "寻根红色基因・赋能新时代统战" 为主题的培训,正从西柏坡与李家庄的历史褶皱中,解码中国共产党领导统一战线的成功密码。
一、历史坐标中的精神溯源
当学员们踏入西柏坡红色教育基地的专题展厅,首先被一幅《1948 年的统战图谱》吸引。在平山县西柏坡的沙盘模型前,讲解员指着相距仅 3 公里的李家庄说:"这里是中共中央统战部秘密办公地,1948 年 ' 五一口号 ' 正是从这里发往全国。" 在李家庄中央统战部旧址的土坯房里,学员们触摸着当年民主人士使用过的铜制台灯、泛黄的《共同纲领》草案手稿,仿佛看见周恩来与张澜共商建国大计的身影。
在西柏坡红色教育基地的情景课堂上,当讲到 "窑洞对" 的历史典故时,教师特意停顿:"毛泽东同志提出的 ' 让人民来监督政府 ',与新时代 ' 大统战 ' 工作格局中的 ' 凝聚人心 ' 本质一脉相承。" 这种历史与现实的对话,在统战干部心中激起涟漪。某省级统战部学员在笔记中写道:"李家庄的枣树年轮里,藏着 ' 长期共存、互相监督 ' 的初心;西柏坡的陋室灯光中,映照着 ' 画出最大同心圆 ' 的使命。"
二、时空对话中的使命觉醒
在李家庄统一战线陈列馆的电子留言屏前,"新时代统战工作的根脉在哪里" 的互动问题引发热烈讨论。学员们通过 VR 技术重走 1949 年民主人士进京 "赶考" 之路,从西柏坡的泥路到北京的长安街,数字地图上闪烁的红点串联起多党合作的历史轨迹。一位来自新的社会阶层人士联谊会的学员感慨:"当年陈叔通先生从李家庄出发时携带的 ' 建言手札 ',如今变成了我们提交的 ' 网络议政提案 ',变的是载体,不变的是 ' 参政为民 ' 的赤子之心。"
在西柏坡红色教育基地的户外教学区,"重走保密小道" 的体验活动正在进行。学员们沿着当年电台人员传递密电的山间小径前行,切身感受解放战争时期统战工作的隐蔽性与危险性。当到达模拟中央统战部旧址的草屋时,基地教师展开当年的《中央关于统一战线工作的指示》复印件:"这里提到的 ' 争取多数、反对少数 ' 策略,至今仍是我们处理民族宗教工作的重要原则。" 暮色中的李家庄,百年老槐的枝叶沙沙作响,仿佛在回应新时代统战人的思考。
三、时代答卷中的创新实践
培训结业式上,西柏坡红色教育基地的教师将一份特殊的 "答卷" 交给学员:"请结合此次寻根经历,为新时代基层统战工作设计创新方案。" 各组学员的汇报方案中,既有借鉴李家庄 "民主人士接待制" 的 "新阶层人士茶话会" 机制,也有转化西柏坡 "土地改革发动群众" 经验的 "民族地区同心圆工程"。某县级统战部长展示的 "数字李家庄 —— 统战资源图谱",通过三维建模技术复原历史场景,让年轻统战干部可随时进行 "云端寻根"。
站在柏坡岭上,学员们俯瞰滹沱河蜿蜒东去。远处,李家庄的炊烟与西柏坡的灯火连成一片,恰似历史与现实的情感纽带。这次寻根之旅,统战干部们不仅在西柏坡红色教育基地找到了 "依靠群众、团结各方" 的精神原点,更在李家庄的统战故址中读懂了 "求同存异、和衷共济" 的时代内涵。当返程的大巴车驶过 李家庄美丽乡村的山山水水,车载广播播放着《同舟共济》之歌:"走过千里万里,我们来到了一起 ;遇见的那一刻,我们之间没有间隙;同心同德,同向同行..... "
西柏坡红色教育基地这场跨越时空的寻根,既是对 "统一战线是党的重要法宝" 的历史验证,更是对新时代 "大团结大联合" 工作主题的实践破题。当统战干部们带着西柏坡的泥土气息与李家庄的枣花芬芳回到工作岗位,他们知道:在新的赶考路上,唯有把红色基因融入血脉,才能在时代答卷上书写出更辉煌的统战篇章。
上一篇: 七届二中全会会址:永不褪色的红色课堂
下一篇: 揭秘西柏坡:党员干部的红色修炼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