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柏坡红色培训基地欢迎您!
报名热线:
西柏坡红色课堂开讲:与群众共话初心,同绘时代精神画卷
发布时间:2025-05-15西柏坡红色教育基地化历史为课堂,让穿梭于旧址的社会团体与广大群众,在触摸革命印记中解码初心、淬炼信念,更在实践体验中探寻团结奋进的时代答案。这里不仅是历史的陈列馆,更是一座跨越时空的“精神灯塔”,指引人们从峥嵘岁月中汲取破解现实难题的智慧密码。
一、革命历史:感悟“赶考精神”的时代价值
西柏坡是新中国诞生的“产房”。在这里,党中央指挥了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召开了七届二中全会,提出“两个务必”的著名论断。社会团体和群众通过实地参观军委作战室、七届二中全会旧址、领导人旧居等场景,身临其境感受“世界上最小指挥部指挥最大战争”的智慧与魄力。
教育基地推出的“沉浸式党课”中,学员可体验“48小时战报解码”活动:在仿旧电报机前破译三大战役加密电文,感受“决策—执行—反馈”的高效链条;或在“支前动员会”角色扮演中,模拟组织群众运送粮草、缝制军鞋,深刻理解“人民是真正的英雄”的历史逻辑。这种具象化的历史还原,让“赶考精神”从抽象概念变为可感可知的行动指南。
二、群众路线:传承“人民至上”的初心密码
西柏坡时期,土地改革运动让亿万农民翻身解放,解放区涌现“最后一口粮做军粮、最后一块布做军装”的支前热潮。教育基地特别开设“泥土里的思政课”,组织学员走进农家小院,与老支前模范共做一锅“支前粥”,聆听“独轮车推出淮海战役胜利”的真实故事;在田间地头参与农事劳作,体会“小米加步枪”背后依靠群众、发动群众的制胜之道。
某社区工作者在参与“院落议事会”模拟教学后感慨:“当年土改工作组用‘炕头会’倾听百姓心声,今天我们做基层治理,更要学会用群众语言解民生难题。”教育基地还将历史经验转化为现代治理课程,教授“从西柏坡夜谈会到社区恳谈会”“从土地法大纲到村规民约”等方法论,让红色基因赋能基层治理创新。
三、团结协作:锻造攻坚克难的集体力量
西柏坡时期,解放军与人民群众形成“军民团结如一人”的钢铁长城。教育基地设计的“太行突围”拓展训练中,社会团体需在模拟敌后战场完成情报传递、物资转运等任务:青年志愿者团队扛着“扁担炸药包”穿越染烟山洞,文艺社团用暗号民歌联络救援队,企业工会成员搭建“人桥”护送“伤员”渡河。这些体验让参与者深刻领悟,团结不是口号,而是危难关头“把后背交给战友”的绝对信任。
在“红色剧本杀”《西柏坡1948》中,玩家化身土改队员、前线记者、支前民工等角色,通过破解“军用地图失窃案”“粮食调度危机”等剧情,学习危机处理中的协同思维。某企业团队在游戏复盘时总结:“跨部门协作的障碍,往往源于目标共识不足——这正需要西柏坡‘一盘棋思想’来破局。”
四、文化自信:激扬民族复兴的精神伟力
西柏坡纪念馆内,绣着“将革命进行到底”的布鞋、印着“解放全中国”的搪瓷杯,诉说着革命文化的深厚底蕴。教育基地推出“文物活化课”,邀请非遗传承人指导学员用剪纸重现三大战役场景,用太行山石绘制“两个务必”主题版画。在“红色文创市集”上,村民与设计师联合开发的西柏坡主题书包、AR明信片等产品,让红色文化以年轻态方式传播。
更具感染力的是“跨代对话”活动:老民兵讲述护送情报的惊险经历,返乡青年分享用直播带货振兴山村的实践,港澳学子畅谈在西柏坡读懂的家国情怀。当三代人同唱《团结就是力量》时,文化自信与民族自豪感在旋律中完成代际传承。教育基地还发起“万人共绘精神长卷”项目,56个民族代表共绘“民族团结复兴图”,将个体梦想融入国家发展宏图。
西柏坡的黄土墙、煤油灯,不仅是历史印记,更是照亮未来的精神火炬。社会团体和群众在这里学到的,不仅是峥嵘岁月的奋斗史诗,更是破解现实难题的智慧钥匙:从“两个务必”中领悟永葆初心的清醒坚定,从群众路线中提炼凝聚人心的方法论,从团结奋进中汲取攻坚克难的力量源泉。西柏坡红色教育基地正以历史与现实的深度对话,让每个参与者成为红色基因的传承者、社会共识的凝聚者、民族复兴的践行者。这片热土上的每一堂课,都在书写着“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的时代注脚。
作者:西柏坡红色教育基地陈老师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西柏坡党员教育:青年党员骨干成长必修课